固原巷社区成立于 2001 年,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天山区,面积 0.29 平方公里,含 13 个民族,人口 4848 人。其中,60 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 1200 人,占比超 1/4, 辖区内独居、空巢、失能(含失智)等老年人共 38 人。面对社区多民族互嵌、老年人口基数大等特点,固原巷社区积 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,依托党群服务中心阵地,坚持积极老龄观、推进健康老龄化,打造“立体化 ”社区服务平台,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、全方位服务,为解决老有所养中的助餐、助医、助浴等“焦点 ”问题,老有所学中的老年人社会再融入、数字信息鸿沟等“重点 ”问题,老有所乐中多民族老年人友好交流交往等“难点 ”问题,老有所为中社区老年人作用发挥等“痛点 ”问题,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思路。
一、依托社区资源,推动老有所养落地走实
立足于社区内老年群体的生活实际,近年来,固原巷社区不断探索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新模式。
1.以需求为导向,补齐养老服务短板。社区致力于实现“预防、养老、康复、保健 ”的有机融合,立足辖区老年人 服务需求,依托党群服务中心,投入 140 万元建立了 300 余平米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。中心设有日间休息室、理发室、颐养堂、理疗室、按摩室、阿娜尔餐厅等6个功能室,配套养老保健服务床位60张,主要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疾病预防、膳食供应、休闲娱乐、个人照护、紧急救援等多重且基于民族差异化的服务。中心配备医疗团队定期为老年人量、测血压、检查身体等, 同时邀请志愿者定期为老年人提供义务理发、指甲修剪、聊天陪伴等服务。截至目前,该中心服务老年群体900余人次,总服务时长超8000小时。
日间照料中心医疗团队定期为老年人检测血糖
2.以适老为抓手,打造宜居生活环境。社区积极推进社会公共服务“适老化 ”。包括打造贴近老年群体的“十五分 钟 ”生活圈,积极引导投资建设社区便民蔬菜店,方便居民就近采买日常生活用品;将地下室改造为集娱乐健身、文体娱乐活动、便民利民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中心;在社区一楼打造书画室,增加图书 5000 余册,为各族群众提供阅读服务,更好满足不同民族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。同时,社区在辖区院落建设了三个网格党群服务站,按照群众要求建设了文化休闲长廊和健身路径、兵乓球台,提升绿化水平同时,给老年群体提供了一个安静、舒适、温馨的交流场所。
老年活动室为老年人提供娱乐平台
3.以温情为助力,探索传递温情新特色。2023 年 1 月, 社区建立鳏寡孤独老人台账,成立包联小组,将每月21 日定为“爱你 ”独居老年人关怀日,社区42名党员干部和37名老年志愿者组成 19 个为老服务小组,为 38 位不同民族的鳏寡孤独老人提供帮安全、帮心理、帮学习、帮卫生的“ 四 帮 ”服务。小组上门为老人们读书、读报,打扫卫生,整理床铺,陪他们聊天,还会及时为老人们带去最新的政策资讯,为老人答疑解惑,减轻老年人的孤独感和寂寞感,实现了对辖区鳏寡孤独一对一帮助。
4.智慧赋能,拓展服务新模式。电子设备在生活中日渐普及,但多数老人操作存在一定困难。鉴于此,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开展一对一服务,进行面对面地讲解各项政策,手把手操作帮助老人解决使用智能手机的困难。截至目前,已帮助1000多名老人完成退休审核、社保缴费等操作,提升了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信心。同时,为切实保障信息时代老年人的合法权益,社区邀请法官、民警、律师到现场,围绕防范非法集资、电信诈骗等问题,开展“增强自我防范意识、提高识骗防骗能力 ”系列法制宣传70余次,覆盖老人3000余人,有效增强了老年群体的防电诈意识。
二、以创新为抓手,积极推动健康老龄化
1.优化送餐体系,解决老年人最基本的营养问题。辖区22名老人行动不便,子女由于上班无暇照顾,面临中午吃不 上热饭的情况。为解决老年人基本的就餐问题,社区阿娜尔餐厅按照“好吃、不贵、有人情味 ”的原则,面向辖区老人开放。自 2010 年 12 月起,餐厅为辖区 60 岁以上的老人提供每餐不超过十五元的爱心餐,且做到蔬菜新鲜、肉质合格。基于多民族互嵌的社区特点,餐厅在日常菜品准备上会依据各民族居民饮食文化特点,进行分类化、个性化准备。食堂不仅推出“手抓饭 ”“胡尓炖 ”等符合少数民族日常饮食的菜品,也会推出“三菜一汤、炒米粉等套餐 ”。以此为基础,社区逐步将“ 阿娜尔餐厅 ”打造为集“ 爱心驿站 ”“ 党群 服务 ”“居民休闲 ”“健康讲座 ”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。
2.改革创新,医养联动新突破。社区强化针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,卫生服务站为辖区居民建档立卡430户 522 人, 签订了家庭医生协议422份。入户走访调查中,社区网格员发现居民最关心的问题是挂号难、看病难、买药难。为解决上述问题,社区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,当老年人身体状况出现异常时,通过网格员反馈给家庭医生,第一时间进行初诊,症状较轻的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,疑难杂症的转至上级医院。当老人出院回到社区后,家庭医生会进行确认,老人的日常体检和复查、买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理。通过建立从疾病管理、康复服务、家医服务、上门服务和居家护理等在内的全闭环管理,社区为老年人提供“小病在家治、大病进医院、康复回社区 ”的医养服务体系。
社区医生帮助老年人测量血糖
三、丰富精神生活,树立和践行积极老龄观
为满足老年人日益多元的精神需求,社区积极打造各类平台,让老年群体在“老有所学、老有所为 ”中,把居家养老推向“老有所乐 ”新高度。
1.语言学习,促进多民族文化交流。受语言文化等因素影响,社区居民日常沟通交流中也存在语言障碍问题。基于此,社区开办“ 国语学习班 ”“国语大讲堂 ”“国语演讲赛 ” 等活动,召集社区居民学习国语、使用国语,在此过程中解决社区老年居民“老有所学 ”的“难点 ”问题; 同时社区也在每周升国旗仪式上安排国语学习环节,增强社区居民对国语的记忆点及学习点,推动社区各族居民友好交流交往交融。
2.老有所学,打造文艺互学平台。利用现有阵地,采取社区搭台、居民唱戏方式,社区组建了舞蹈队、模特队、合唱团和器乐队等6支老年活动团体,参与老人 370 余人,帮助老年群体走出家门,广交朋友。每天在社区功能室开展各类文体活动,为辖区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带来更多的动力和活力,同时也为社区打造了一支主动参与社区建设的中坚力量。其中,“星光 ”老年合唱团尤为突出。该合唱团由辖区6个少数民族的老年群体组成,现有队员 120 余人。队员阿孜古丽的丈夫在她 51 岁时去世,留下 3 个孩子。退休后突然闲下来后变得焦躁不安,患上了轻度抑郁症。经社区工作人员多次劝说,阿孜古丽加入合唱团,在队员们的热心帮助下,汉语越来越好,并学会了唱歌和舞蹈。随时间变长,阿孜古丽忘掉了忧伤,精神注意力转移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,由以前的拘谨,变得越来越开朗,更善于表达了。阿孜古丽说: “我在合唱团 5 年了,大家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,我要一直在这里,和大家一起歌唱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。”
社区合唱团开展文艺汇演
3.老有所为,打造矛盾调解平台。为解决社区矛盾,社区打造了“群众说事点 ”,将辖区老年合唱团团长冯阿姨等 10 位老干部、老党员发动起来担当调解员,参与到群众说事点的工作中。通过拉家常、提建议、讲道理,“群众说事点 ”将邻里纠纷解决在社区,将意见建议汇总在社区,将物业管理延伸到社区。截至目前,仅 2024 年 1-4 月,说事点共收集群众社情民意、矛盾纠纷线索 231 条,化解矛盾纠纷 63 件。通过倾听居民说的“事 ”,将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收集起来,提交社区民生研判会共同协商解决;通过评判邻里说的“理 ”,解决矛盾纠纷,解开大家心结。
“群众说事点 ”调解矛盾纠纷
4.老有所乐,打造文体活动平台。近年来,社区依托自身文化阵地,相继组织开展了民族团结文艺汇演、文化交流活动、“ 民族团结 ”杯友谊棋牌比赛、“六馆一心 ”和博物馆参观活动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193 场次,参与群众近20000 人次,极大地吸引了各族老年人聚在一起进行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。截至目前,开展文娱活动、健康讲座、健康管理评估、电信反诈、法律咨询及老年学堂等与老年人息息相关的公益活动 176 次,参加人员超 5000 人次。各类文化活动成为老年人增强团结友爱、展现自我风采的大舞台。通过联欢会、知识问答和文艺演出等形式,社区广泛开展了民族团结系列文化活动,并穿插传统文化、国学经典及党的民族方针政策等内容,让传统文化成为各族老年群体培根铸魂、凝心聚力的精神纽带。
编辑:怀马凤